“现在开庭!”随着“小审判长”敲响法槌,友好区人民法院迎来一群特殊的“庭审主角”。在“六一”儿童节到来之际,友好区第一中学20名中学生走进友好区人民法院,在“沉浸式模拟法庭”活动中担任审判长、公诉人、辩护人等核心角色,以少年视角演绎司法公正,展现法院以文化建设推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创新实践。
法袍穿在身,责任扛在肩。在“校园故意伤害案”模拟庭审中,中学生们褪去青涩,全情投入角色:“审判长”严肃把控庭审节奏,“公诉人”持证据链指控犯罪逻辑清晰,“辩护人”据理力争维护权益,“被告人”深刻反思悔罪……从法庭调查到当庭宣判的12个环节,少年们以严谨的程序演绎和生动的角色表达,还原真实庭审的庄重感。当“小法官”宣读判决时,旁听席响起热烈掌声——这场由未成年人主导的“庭审秀”,不仅让法律知识从纸面走向实践,更让“法治主角”的种子在少年心中萌芽。
学生们通过亲身演绎,深刻体会到法律的严谨性与公正性,同时也对校园暴力、故意伤害等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了清晰认知。
模拟庭审结束后,学生代表、参演人员与教师展开现场访谈,分享沉浸式体验的感悟。“扮演被告人让我特别震撼,冲动引发的后果原来要承担这么严重的法律责任。”饰演被告人的同学表示,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,“以后要学会控制情绪,用理性沟通解决矛盾。”带队的董老师评价道:“以往普法课学生只是听讲,这次他们亲自‘断案’,法律条文变得触手可及。活动后明显感觉到学生讨论法律问题的热情更高了。”
副院长、兼职法治副校长关雪莲以“青春无悔,与法相伴”为题,为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。“案例中‘被告人’的行为为何构成故意伤害罪?”关雪莲结合模拟庭审案例,深入解读《刑法》中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、量刑标准,并以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为切入点,详细阐释“校园欺凌”的法律界定与预防措施。互动环节,学生们踊跃提问:“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会影响未来吗?”“遇到校园欺凌如何保留证据?”法官以真实案例为依托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解答,引导学生树立“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”的法治思维。“法治教育不是单向灌输,而是要让青少年在参与中理解法律的温度。”关雪莲强调,法院将持续创新“少年当主角”的普法模式,通过“模拟法庭少年合议庭”等机制,让法治成为青少年成长的“必修课”。
下一步,友好区人民法院将以省法院“一要二统三抓实”工作思路为指引,紧扣司法为民工作主线,持续深化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创新实践,以模拟法庭等法院文化创建品牌活动为载体,拓展“少年当主角”普法模式,让法治教育从“单向灌输”转向“双向互动”,强化与各部门、各单位的常态化联动,构建“司法保护+社会保护”立体防护网,将法治文化融入校园、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体系,努力在司法实践中培育有理想、有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,以高质量法治文化建设助推友好区社会治理现代化。